读屏软件请按F8键进入浏览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10:36:5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金城博客
让“土窝窝”变成“金窝窝”
发布日期:2016-12-02

  

  

——关于榆中北山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调研

  

兰州市市长 袁占亭

  

    从2012年开始,省委确定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加快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2013年,根据市委统一安排,我的“双联”帮扶点由原来的兰州新区中川镇史喇口村,调整到位于榆中北山地区核心地带的贡井乡。这一片区是全市四大贫困片中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恶劣、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其扶贫开发工作不仅关系到当地的发展问题,而且对全市扶贫攻坚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为了给北山地区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脱贫致富之路,我多次深入县乡、村社、企业调研和走访座谈,主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和特色优势,与各级干部和农户充分沟通交流、商量对策。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思考,我感到把贡井乡已经试种成功的中药材产业培育壮大是一条可行性很强的路子。确定了这一思路后,市、县、乡三级积极扶持引导,调动了群众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两年内迅速扩大了中药材种植规模,使这一产业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让这个十年九旱的“土窝窝”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金窝窝”。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这条路子应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一、榆中北山地区基本情况

  榆中北山地区,是全市四大贫困片中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片区,也是甘肃和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包括贡井、中连川、韦营、上花岔、园子岔、哈岘6个乡、47个村委会,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4526人,拥有耕地28.2万亩,人均6.48亩。

  

  长期以来,榆中北山地区受以“旱”为特点的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贫困户占到总户数的80%以上,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一)地理位置偏僻。榆中北山地区地处兰州东北部,平均海拔2356.6米,区域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进入该区域的通道仅国道309线和两条通乡道路,且年久失修、崎岖不平,造成该地区与外界的联系非常不畅。

  (二)气候条件恶劣。榆中北山地区气候干燥,区域内水资源匮乏,年均降雨量仅200-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700毫米左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榆中《北山之歌》上有一句唱词“逢一场春雨喜泪淌”,表明干旱之严重、雨水之珍贵。

  

  (三)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榆中北山地区共有劳动力43307人。由于自然环境严酷、传统种植业效益低下,这一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守人口主要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文化素质偏低,生产能力不足。据统计,北山地区常年在外的人口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四)传统作物种植效益低下。榆中北山地区的农业生产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传统种植主要为小麦、玉米、杂粮、洋芋等作物,正常年景亩均收入大约为400-600元,遭遇旱灾的情况下,不但颗粒无收,还要赔上籽种、肥料和人工。

  

  (五)贫困面大。榆中北山地区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人口13794人,占人口总数的31.9%,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口38976人,占人口总数的90%,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深。同时,由于传统种植业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贫困户往往存在“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的现象。

  

  二、近两年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比较优势

  按照劣势与优势转化的理论来分析,榆中北山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恰好为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1、土地面积优势。榆中北山地区土地广阔,现有耕地面积28.2万亩,其中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梯田1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7%,而且还有将近31.4万亩未开垦的荒坡和闲置土地,可以经过土地整理后种植中药材,后续发展空间很大。

  

  2、土壤结构优势。榆中北山地区是典型的黄土沉积区,拥有黄土高原特有的白绵土,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据土壤测试分析,土壤呈中、碱性,pH值约为7-8.5,非常适宜种植甘草、黄芩、板蓝根、银柴胡等根茎类的中药材。

  3、气候条件优势。榆中北山地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2585一2780小时,日照率为60%一63%,昼夜温差大,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充足,品质明显优于川水地区。经相关部门检测,北山地区所产的甘草、黄芩等中药材,甘草酸含量为3.2%,高出国家标准1.2个百分点;甘草苷含量为1.37%,高出国家标准0.87个百分点;黄芩苷含量为10.5%,高出国家标准的3.5个百分点。

  4、品质保证优势。榆中北山地区远离城市和工矿区,无任何工业污染,自然隔离条件好,不易产生病虫害及杂草,所以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非常少,能够充分保证中药材产品的绿色安全。

  (二)发展中药材产业采取的措施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经验,针对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必须的要素,重点在政策制定、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培育、搭建融资平台、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下功夫,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后劲。

  1、政府积极引导产业发展。确定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路后,在各级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持、技术支撑、加工增值”的原则,市农委和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榆中北山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三年发展20万亩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并在各项配套措施上强化指导、协调和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每年净增种植面积达4万亩。

  2、土地流转助推产业发展。市县两级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梯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在北山地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理和梯田建设项目,极大改善了土地机耕条件,为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同时,出台了鼓励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对当年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50元的补助,促进土地向中药材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目前,北山地区土地流转面积达8.96万亩,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

  

  3、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榆中北山地区中药材产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外部制药企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贡井乡常明宏鑫药材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这家合作社最早尝试在北山地区规模化种植中药材,进而积极跑市场、找销路,才带动了农户的种植。今年,经市县协调努力,又引进了甘肃众友药业集团,成为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使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总面积达到了11.85万亩,加上北山以外区域,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14.5万亩。

  

     

   4、多元融资扶持产业发展。主要通过三条渠道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融资:一是市上整合财政、农业、扶贫等方面资金,设立“榆中北山地区中药材种植专项扶持资金”,专门对新增中药材种植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苗购置等进行补助。二是探索推广“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模式,由县乡两级引导筹集启动资金,农民自愿入股,支持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农机具购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农民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协调兰州银行、甘肃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榆中北山地区扩大信贷业务,主要针对中药材种植,先后投放贷款4000万元,形成了“地方政府+专业协会+种养基地+银行+农户”的“五位一体”支农模式。

  5、科技培训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了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点制度,积极开展育苗、田间管护、收获、粗加工等技术培训。多次邀请甘农大、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理论辅导,确保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通过专家讲授、发放明白纸、宣传册等方式,使当地农民熟练掌握了中药材种植、田间管理等技术。2014年引进新品种20个以上,举行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20场次、培训农户3000人次。

  (三)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让一个年年靠救济的贫瘠山区短时间内蜕变为滋养一方群众的“聚宝盆”,实现了从“土窝窝”向“金窝窝”的华丽转身,不仅为贫困群众带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模式。目前,榆中北山地区5000亩以上的中药材连片种植基地有2个,1000亩以上的有8个,500亩以上的有16个。甘草种植面积达6.63万亩,黄芪、党参板蓝根、柴胡等药材种植面积均超过1万亩,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模式,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综合产出效益,也促进了各类要素向这一区域的集中集聚。

  2、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每亩耕地年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而且改变了这一地区过去“靠天吃饭”的困境,使农民稳定持续增收。同时,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为留守妇女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仅贡井乡常明宏鑫药材合作社每年就能吸纳300多人就业,每天最高收入可达200元。据榆中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2013年北山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3元,平均增长55%,高出全县平均水平740元,增幅高于全县近40个百分点。

  

  3、激发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中药材产业在北山地区的逐步发展壮大,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看到了从土地上增收致富的希望,极大地增强了发展的信心,也使“北山精神”的内函不断拓展、丰富和升华。截止目前,北山地区超过50亩的药材种植大户达到了98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了38家。特别是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到回乡创业的队伍中,形成了劳动力回流的喜人局面。

  4、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小农户与大公司如何有机对接,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命题。以往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由于传统农民市场意识的缺乏,农户和公司之间很难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榆中北山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合作社利用本身植根农村的地缘优势和作为经济组织的诚信优势,将农户生产和公司销售有机统一,成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粘合剂”和“润滑剂”,促进了农户和公司、生产和销售的稳定合作。这一模式也为全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有益经验。

  5、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业兴,则百业兴。中药材产业的成功,就像为北山地区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农民的心气变足了、胆子变大了,开始尝试种植百合、水果玉米、马铃薯脱毒种薯,养殖散养鸡、肉羊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农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力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北山地区聚集,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物流、餐饮、住宿、金融等产业飞速发展,使北山地区的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6、间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北山地区由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通过大面积种植甘草、党参等多年生中药材,北山地区开始“变绿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得到了遏制,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部分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山谷甚至出现了“小气候”,空气湿度有所提升,土壤墒情也逐年改善。

  7、树立了“双联”和扶贫开发的典型做法。通过培育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使我的帮扶点贡井乡完成了脱贫任务,也带动了整个北山地区的发展,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市培育了一个新的农业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贫困地区缺的往往不是“救济”,而是观念和技术,只要选对了路子、找准了方向,就能够把贫困群众的致富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成为扶贫攻坚的主体力量。

  三、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因素

  榆中北山地区尽管在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探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壮大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制约。

  (一)加工能力亟需加强。榆中北山地区目前中药材年产量4万吨以上,而且产量将在两年内再翻一番,达到8万吨左右,但现有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仅2家,年加工能力0.2万吨,远远不能适应中药材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加之,由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传统的药材加工方法对药材有效成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亟需改良工艺,尽快走精深加工的道路。

  (二)市场体系仍不健全。榆中北山地区中药材产业起步较晚,但产业规模扩大的速度很快,相比之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仅仅在贡井乡建立了中药材原鲜货交易市场,初级产品销售市场正在培育中,中高级产品销售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中药材种子市场、加工机械市场及劳务市场仍然空白,与陇西等国内知名的中药材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产业发展资金仍然紧缺。近年来,通过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基本解决了群众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推进中药材产业精深加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配套的资金还非常匮乏,需要不断创新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为中药材产业壮大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

  (四)品牌影响力较小。目前,“北山甘草”虽已通过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中药材产品仍以初级鲜货和干货为主,还没有实现从“药材”到“药片”的转变,更没有注册任何商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培育和打造。

  (五)骨干企业数量偏少。目前,榆中北山地区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仅众友药业和常明宏鑫合作社2家,其他合作社虽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还不能支撑和带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壮大,急需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

  四、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做大做强榆中北山地区中药材产业,对于探索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新路子、发展富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应进一步总结经验,针对薄弱环节,全方位予以支持。

  (一)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土地供给,深化技术支撑

  1、在加大资金支持方面。一是充分用好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持续加大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100亩以上并取得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给予政府性奖励。二是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双联”贴息贷款和妇女小额贷款放贷力度,并结合北山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创新金融产品,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扶持办好“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扩大筹资规模,完善借款程序,更好地为群众创业致富服务。

  2、在保障土地供给方面。一是市县统筹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力度,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北山地区40万亩荒坡土地整理,进一步扩大可利用土地规模。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对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或合作社,优先给予土地流转支持。三是对从事中药材精深加工的企业,优先予以用地指标保障,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3、在深化技术支撑方面。一是选择在北山地区中药材种植规模较大的片区,建立中药材苗圃科技园,培育更加适合当地种植的中药材新品种。二是探索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推进北山地区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申请省级和国家级科技产业化项目。三是指导榆中县成立专家顾问团,聘请省、市农业专家,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把脉会诊。

  (二)壮大骨干企业,健全协会组织,强化农户培训

  1、在壮大骨干企业方面。一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中药材企业与北山地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对接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二是支持已入驻的众友药业等企业以中药材深加工为方向,延伸产业链条、壮大发展实力。三是引导支持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向现代股份制公司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

  2、在健全协会组织方面。指导榆中县以骨干企业、中药材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体,组建县、乡两级中药材产业发展协会,发挥宣传推介、品牌培育、沟通协调、信息传递等功能,逐步理顺中药材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三个环节的关系,促进中药材籽种、鲜货、初级产品价格统一、透明,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3、在强化农户培训方面。注重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中心、农广校的职能作用,对接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商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等高等院校,重点对种植大户、农业带头人、年轻村干部及农村“两后生”,进行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技术型、管理型、商务型新型农民。

  (三)开发劳务资源,兴修水利设施,加快道路建设

  1、在开发劳务资源方面。一是用足本地劳务资源,鼓励农户建立互助小组,推广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力水平。二是尽快建立北山地区统一的劳动力资源库和劳务信息发布平台。三是规划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廉租公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吸引外部劳务资源来北山地区务工、创业。

  2、在兴修水利设施方面。一方面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北山地区集雨水窖和集雨面建设,探索走出一条干旱山区雨养农业的路子。另一方面,加快实施“引洮工程”榆中受水区项目,尽快让北山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水,也为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水源支撑。

  3、在加快道路建设方面。一是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对国道309线北山地区“卡脖子”路段进行改拓建,畅通进入北山地区的主干道路。二是结合“双联”活动和扶贫攻坚工作,整合市、县两级建设资金对北山地区通乡道路进行改造。三是充分发动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个人捐款捐物,对北山地区乡村道路实施硬化、砂化,改善群众出行和生产条件。

  (四)兴建储藏仓库,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加工水平

  1、在兴建储藏仓库方面。以骨干企业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为主体,在贡井乡建设一座规模较大的中药材储藏库,在中连川、哈岘、上花岔、园子岔、韦营5个乡分别建设一座中小型中药材储藏库,提高中药材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一方面加快传统线下市场体系建设,在贡井乡规划建设辐射北山地区及定西市安定区部分乡镇的较大规模农产品交易市场,在榆中县城或定远镇规划建设中高档产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借助阿里巴巴、中国网库、三维商城等电商平台,开拓线上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

  3、在提升加工水平方面。一是将中药材加工机具纳入农业机具补贴范围,鼓励种植大户和合作社从事中药材初级加工。二是扶持龙头企业从事中药材精深加工,开发中药材饮片、药液等中高档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依托兰州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市域内药品生产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中药材成分萃取技术,提升全市中药材加工能力。

  (五)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干部责任

  1、在强化政策扶持方面。一方面,依据产业发展趋势,把扩大规模与精深加工结合起来,研究制定精准的扶持政策,开辟中药产业发展“绿色”通道,在企业开办、新药研发、GMP认证、成品定价等方面强化服务和引导。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环境评估、技术指导、企业审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优惠。

  2、在加大宣传力度方面。一是组建专业宣传营销团队,借助新兴媒体和网络平台,通过宣传典型人物、挖掘新闻热点、推介典型案例等方式,提升公众关注度,扩大北山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二是将中药材产业纳入我市赴外招商引资推介宣传的重要内容,同高原夏菜、玫瑰、百合一道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三是支持骨干企业积极参加国内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展销节会,提高专业机构对北山中药材的认可度。

  3、在强化干部责任方面。结合“双联”行动,建立乡级干部包抓土地流转和药材种植、县级干部包抓精深加工和农民培训、市级干部包抓技术引进和市场营销的三级包抓责任制。推动各级工作力量从“抓点”向抓产业环节转变,引导干部强化学习,提升干事创业和协调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形成推动北山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合力。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字体 【打印本稿】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