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017-00063 文件编号: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生成日期: 2017-04-08 体裁分类:
公开形式: 网站 文件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兰州市人民政府政报〔2016〕第7期


     

    ●卷首语●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加快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促转型、保民生的拉动作用,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的重中之重,加快谋划推进建设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未来发展后劲,夯实兰州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

    要紧盯国家投资导向,积极主动谋划争取项目。围绕三大战略平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包,及早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项目流动接续,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补齐补足发展短板等方面,着力谋划储备和推进实施一批影响大、带动强、质量高、效益佳的重大项目,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要聚焦全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释放投资潜力,着力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形成更多高质量的投资增量。

    要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好领导干部包抓项目责任制,围绕年初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倒排工期、倒逼落实,采取主动上门服务、联合办公、现场解决问题等方式,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排查计划开工但尚未开工的重点项目,弄清延迟原因,帮助项目单位加快办理土地、环评等相关手续,督促施工单位尽快开工建设,扩大投资增量,促进有效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要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破除思维定势,从重审批、轻监督、重收费、轻服务的传统做法和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项目建设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严格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减轻负担,坚决取缔“玻璃门”“弹簧门”,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投资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措施,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新常态下重大项目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实现优惠政策的有序过渡,用活政策、做好服务,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落地率,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以项目建设的大推进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月刊)

    2016/7

    总第272

    7月20日出版

     政策性权威性

    指导性全面性

    实用性永久性

    政报登载公文与正式

    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兰州

    LANZHOU

     

    兰州市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专刊

    目录

    卷首语

    1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领导讲话

    4打造黄河之都构建丝路名城

    ——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论坛上

    文件选登

    9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土地节约集约利

    用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熟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13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

    精神的意见

    17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加快电子商务发

    展扶持政策的通知

    21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实施全国精神卫

    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方案的通知

    29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现代保险

    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政报

    ZHENGBAO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32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社区菜市场建

    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35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2016政务公开

    工作要点的通知

    41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兰州本地电子商务

    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人事机构

    46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赵雪涛等职务任免的通知

    46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彭俊嘉等免职的通知

    文件索引

    47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厅2016年6月份发文目录

    大事记

    48兰州市2016年6月份大事记

     

    传达政令

    宣传政策

    指导工作

    服务社会

    主管:兰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主编:杨映琳

    责任编辑:王言斌

    本期编辑:高雄祖

    本期打字:朱沛霖

    地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637号市政府办公大楼304室

    电话:(0931)8772309

    邮编:730030

    准印证号:甘新出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 (刊型)G兰州09002号

    承印单位: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印中心

     

    《兰州政报》2016年第7期

    领导讲话

    打造黄河之都构建丝路名城

    ——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论坛上

    袁占亭

    (2016年6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作为本次论坛的东道主,我们向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情欢迎和衷心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时曾说过:“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今天,我们借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举办之际,在这里召开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论坛,就是架起了一座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共同探讨和交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旅游经济发展。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经从“小众旅游”时代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形态和动力,也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日益改变着经济的结构,助推着发展的转型,促进着生活的幸福。面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各种深刻变化,我们也在积极行动、发挥优势,向国内外展示美丽的“黄河之都、丝路名城”。这里,与各位嘉宾作一交流。

    一、兰州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和条件

    兰州是一座既蕴涵古老文明,又彰显现代气息的西部山水城市,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的区位条件和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

    (一)从旅游的体验感知性来讲,兰州有千年古城、黄河之都、厚重人文、高原景象、民俗荟萃、书香之城的文化特色。

    一是千年古城。公元前214年的秦始皇时代,兰州就设立了县治,从此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存。

    二是黄河之都。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大城市,它因河而生、因河而建、因河而兴、因河而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九曲不回的黄河精神,黄河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符号。

    三是厚重人文。兰州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水旱码头、茶马互市和军事重镇,也是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节点城市,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积淀了灿烂的丝路文化,演绎着传奇的丝路文明。

    四是高原景象。兰州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形成了神奇多彩的高原景观,是一颗雄踞高原的璀璨明珠。特别是市域内有80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造型奇特、色彩斑斓、气势磅礴、迷人壮观,如一幅镶嵌在天地间的大自然油画。

    五是民俗荟萃。兰州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52个民族成分,多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共生、异彩纷呈。这种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在饮食上,兰州牛肉面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被誉为“中华第一面”和中式三大快餐之一,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一致好评。六是书香之城。兰州有“两本书”,一本是发行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另一本是规模亘古未有的《四库全书》,现藏于市区北山九洲台文溯阁,是国宝中的国宝。

    (二)从旅游的功能支撑性来讲,兰州是中国之心、交通枢纽和十字路口。

    一是中国之心。兰州地处我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的位置,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也是发展旅游业的独特条件。

    二是交通枢纽。国家4大铁路干线、7条高速公路、4条数字光缆主干线在兰州交汇,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从兰州到新疆全线通车,有国际国内航线80多条。今年年底兰渝、兰成铁路建成后,将打通到大西南的快速通道,明年宝兰客专开通后,将实现兰州与东中部地区的高速铁路全线贯通。

    三是十字路口。兰州地处西北、青藏和西南三大旅游区中间位置,从兰州出发,向东可以探寻羲皇故里、崆峒名山和汉唐故都的厚重历史,向西可以欣赏河西走廊、敦煌莫高窟和大美新疆的神奇风光,向南可以体验拉卜楞寺、神奇九寨的独特风情,向北可以领略雄浑贺兰和塞上江南的壮美别致。

    (三)从旅游的环境宜居性来讲,兰州从过去的“污染之城”打造了现在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

    2011年以来,在国家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我们打了一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摘掉了大气污染这个长期罩在城市头上的“黑帽子”,打造了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使兰州成为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下降最快的城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并总结推广了“兰州经验”,中央党校调研组总结了我市工作并作为重点教学案例进入课堂,《人民日报》内参刊登了“兰州经验”。去年,兰州作为中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加巴黎世界气候大会,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让“兰州蓝”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同时在2015年度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中,被评为“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第五名。前不久,兰州应邀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气候峰会,进一步介绍了“兰州经验”。

    二、兰州近年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探索

    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城市转型的主旋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和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机遇,依托历史文化、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人才资源等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列为多元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达到4121.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34.56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4.6倍和5.3倍;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突破20万人次,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22倍和20倍。

    (一)增强旅游的吸引力。我们结合兰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确立了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名城、西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中国黄河文化体验之都、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名城”,力争到2020年,建设9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景点景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8%和5%以上。工作中,把宣传推介作为扩大知名度、增强吸引力的有力抓手,推出“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城市形象标志和“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旅游形象标志,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宣传报道,把我们的旅游精品展示出来、推介出去,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来到兰州。

    (二)增强旅游的展现力。我们聚合展示兰州独特文化内涵和奇特自然风光,运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深度挖掘景点景区的文化蕴藏,实施“全景兰州”建设。以兴隆山和黄河风情线两个大景区建设为重点,将规划范围内的所有景点以及文物、水利、林业、土地等资源全部整合纳入大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形成旅游资源聚合优势和开发建设合力,推动大景区建设快速发展。抓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将环境保护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打造了青城古镇、河口古镇、什川古梨园等特色古镇和吐鲁沟、仁寿山、天斧沙宫、石佛沟等生态景区。立足都市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了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等一批新颖别致的创意性旅游项目和体验场馆,增强了旅游的体验性。

    (三)增强旅游的沟通力。我们从区域合作的整合效应、集聚效应和可持续效应来谋划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抓住丝绸之路被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列为国际旅游热线的机遇,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的协调衔接和沟通配合,综合考虑线路安排和要素配置,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了临近线路延伸对接、周边景点连接中转、整体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培育了7条始于兰州的中国西北旅游精品线路,包括西线“丝绸之路精品游”、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游”、东线“寻根访祖游”、北线“黄河奇峡石林探险游”、东北线“红色旅游线”、东南线“锦绣陇原自然风光游”和西南线“神奇青藏天路游”。二是与兰州铁路局合作,开通了兰州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中卫以及上海、广州的旅游品牌列车,通过“列车+”模式提供适需对路的旅游服务。三是实施“文化旅游西进工程”,组织《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优秀精品剧目赴国外演出,组织群众文艺团队赴俄罗斯、英国参加国际民间交流艺术节,同时邀请1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兰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展演活动,有效开拓了国际文化旅游市场。

    (四)增强旅游的融合力。我们树立“举办一场赛事、营销一座城市”的理念,将黄河文化与马拉松精神相融合,创办了环绕母亲河奔跑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通过中央电视台全程航拍直播,全景式展现了黄河风光、城市发展和群众精神面貌,凝聚了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彻底改变了外界对西部、对兰州的印象和认识,也释放出一种巨大的内在驱动力,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价值、人文价值、认同价值、聚合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快了“兰州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兰州”的步伐。同时,举办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美丽兰州—2016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年”等活动,展示了城市形象、弘扬了城市精神、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兰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增强了旅游的服务力。我们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为目标,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了旅游服务能力。一是实施“畅交通”工程,“十二五”时期全市改造城市道路40多条,整治小街巷1000多条,基本建成城市二环路,正在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正在逐步缓解。二是开通黄河水上交通,打造了市内水上公交、夜游黄河、水上旅游专线、黄河大峡谷水上游等项目,丰富了兰州旅游内涵。三是开通运营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交通。四是围绕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构建了“环母亲河”景观长廊,建成了黄河两岸滨河健身步道,为人们亲近黄河提供了便利条件。

    (六)增强旅游的合作力。我们坚持走社会化办“大旅游”的路子,在政府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引导性投入和政策驱动下,引导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投资旅游业。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先后引进长城梦世界旅游文创园、陕旅集团西部国际文商旅综合生态产业区、大名城海洋游乐城等文化旅游项目,这次旅游节期间还与东方航空、香港商报社、西安华景城、浦发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旅游的大格局。

    三、以全域旅游理念开辟旅游业发展新境界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市城关区也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在抓好城关区全域旅游建设的同时,以点带面推进市域内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把兰州打造成“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一)促进“旅游+文化”融合互动发展。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发展富有内涵、富有特色、富有品位的旅游业,必须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通过文化来增强旅游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我市为了加快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政府部门机构进行了整合,将原来分设的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合并成立了市文化和旅游局,统一领导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我们将注重内涵式开发,深入挖掘和利用兰州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把文化基因融入景区景点建设之中,打造以黄河母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雕塑群等特色旅游精品,形成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提高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繁荣的良好互动关系。

    (二)促进“旅游+体育”融合互动发展。旅游与体育密不可分,体育活动本身就是旅游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全民健身运动热潮正在兴起,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市通过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形成了“运动兰州”的浓厚氛围。我们将根据群众对体育健身的新需求,加快实施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滑雪、冰雪、自行车、登山攀岩等特色体育项目,吸引群众和游客广泛参与,实现体育与旅游的互动互促发展。

    (三)促进“旅游+养生”融合互动发展。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养老养生产业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我市也把养老养生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正在推进实施一批医养结合养老基地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针对老年人群开发一些生态、养生、保健旅游,谋划实施一批避暑、度假、疗养基地项目,推出优质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开拓大市场,发挥大效益。

    (四)促进“旅游+小城镇”融合互动发展。建设特色旅游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面。兰州周边分布着一些特色小城镇,我们将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小城镇特色实际,深入挖掘潜在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把保护原貌和改造提升有效结合起来,有序进行综合开发,打造有特点、有品位、有内涵、有亮点的小城镇,提高小城镇的内涵性和知名度,达到“人人都梦想到小镇走走转转”的效果。

    (五)促进“旅游+创意”融合互动发展。当前,旅游活动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者更加注重“求新、求奇、求特、求知、求异”,这也意味着旅游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舞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市将把创意作为促进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手段,抓好文化旅游创意载体建设,支持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代表性文化园区和创客空间做大做强,在文化旅游中融入更多的创意元素,融合催生新的旅游业态和产品,以创意引领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六)促进“旅游+扶贫”融合互动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时期,我市规划建成专业旅游村50个,标准化农家乐2000户,乡村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50家,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我们将根据每个村落的特点,因地制宜统一整体规划,高标准进行开发建设,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形态和乡村旅游项目,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构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旅游扶贫产业体系。

    (七)促进“旅游+金融”融合互动发展。我们将积极制定扶持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逐年加大旅游业发展投入,设立旅游产业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尤其是鼓励景区景点以优势资源和资产引进有实力、有活力、有品牌的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通过抱团合作的方式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增强景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八)促进“旅游+丝路”融合互动发展。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在旅游发展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既有相通性又有互补性。我们将更加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继续深化和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文交流,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西进工程”,合作实施一批旅游产业项目,以旅游为纽带增进人民友谊,以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兰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管理: 兰州市数字城市建设办公室
备案:陇ICP备11000631
技术支持:甘肃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